今回說說陪伴我成長的電影、電視節目吧。
上回說過,生平第一部電影「黃飛鴻浴血硫磺谷」,是在樓下士多看的。當時大概三歲,十多個小童排排坐在矮凳上,啖著南乳花生,瞪大眼,O著咀,看得十分入神。
再大一點,跟哥哥到「美麗宮」戲院看戲,但看過哪一齣已忘記了,只記得那戲院很大。座位分很多種,最便宜的是前座,在最前排的幾行,感覺跟現在到太空館看天域電影差不多。後一點的是中座、後座,樓上的是超等、特等。這戲院已拆卸多時。
唸小學時已搬離徙置區,家中環境改善,買了第一部電視機。很清楚記得,電視的第一個畫面是于素秋拿著劍,輕輕從屋頂跳下,我和哥哥們一陣歡呼,不是因為于素秋跳得好,而是終於有電視看了!
電視機是黑白的,最初只有麗的呼聲一個台(即亞視前身),大部分時間播放粵語長片,印象深刻的有「如來神掌」、「千手神拳」、「武林聖火令」、「豆蒄干戈」、「可憐天下父母心」、「大冬瓜」、「十兄弟」、「六指琴魔」等。此外也有烹飪和益智的節目。還記得曾近榮先生嗎?就是「逃學威龍」中善忘的化學老師,他當時(六十年代)已經在麗的呼聲主持「學以致用」節目,教授家居工藝和常識。當時覺得他很有學問,講解清晰,但神情肅木,很難想像他後來做了喜劇演員。
1967年無線開台,開始有連續劇集,大多是外國配音的。最早期的是日本劇集「柔道小金剛」,繆志豪、鬼車師父、無敵風火輪 … 至今記憶猶新。之後是「青春火花」(蘇由美、鬼影變幻球)、「紅粉健兒」、「綠水英雌」… 一套接一套,都在晚飯時間播出,一家十口同一姿勢 – 手捧飯碗,眼望電視。下午則播一些兒童喜愛的科幻劇,有「大戰天魔」(金達、銀花、果敢)、「鐵甲人」(外型似埃及獅身人面像)、鹹蛋超人(吉田)、「地球保衛戰」等。
也有幾齣西劇是頗吸引的,如「神行太保」(還記得那個有肚腩的超人嗎?)、「合家歡」(豬仔、小寶、法蘭叔叔)、「歡喜寃家」(即魔法嬌妻)、「艷尼傳」等。
後來兩間電視台自己製作的劇集也很有水準,比較深刻的有「啼笑姻緣」(陳振華、李司棋)、「乘風破浪」(趙雅芝)、「大報復」(鄭少秋、黃淑儀)、「陸小鳳」(劉松仁、黃允財、黃杏秀)。那時候兩台還旗鼓相當,競爭十分激烈,曾經試過同時播映各自製作的清裝劇「梁天來」,爭收視,成為一時佳話。
但不知從哪時開始,漸漸對電視劇失去興趣。是製作馬虎了?自己長大了?選擇多了?工作忙了?可能各種因素都有。如今退休,又重拾看劇集的樂趣。早幾年買了如來神掌、大冬瓜、可憐天下父母心的DVD,正好重溫又重溫。
I also like 「青春火花」(蘇由美、鬼影變幻球)and 「乘風破浪」(趙雅芝)very much THOUGH I was young that time!
回覆刪除乘風破浪 ... OH Yes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