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檢視次數

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我在天文台的日子 – 天文台之友


不經不覺,「天文台之友」已踏入第十五年。

2007年,我調到「業務推廣部」(後來改稱「企業傳訊部」),其中一項工作就是管理「天文台之友」。天文台在1996年成立這個組織,是希望加強與市民的溝通,並藉此讓市民認識以至肯定天文台的工作。市民可免費入會,成為會員後可免費參觀天文台的氣象站、擔任義工等。

我接管「天文台之友」時已有數千個會員,但絕大部分都像隱形,從來不參加活動;相反有十多位成員則非常活躍,經常擔任義工,甚至幫忙籌備活動,任勞任怨,名副其實是天文台之友。

能夠有十幾位忠誠的朋友自然值得高興,但我總覺不足 一個民間組織,如果來來去去都只有十幾人積極參與,則它很難說是成功的。因此我訂下目標,要爭取多些會員參與天文台的活動,尤其是擔任義工。

首先是成立「義工委員會」,邀請十位最積極的會員擔任委員,一方面是肯定他們的貢獻,另一方面是讓他們名正言順的參與統籌工作。同時公開招募,增加義工人數。

一般的義工會在天文台舉辦的活動中幫忙接待、維持秩序等,無須特殊技能,但有一類則須經嚴格挑選和訓練 「全方位遊」導賞員。「全方位遊」逢星期六舉行,由導賞員向市民介紹天文台的歷史、工作、一般氣象知識,以至總部的樹木生態等。這是極具意義但要求甚高的工作,導賞員必須具備相關知識,又要口齒伶俐、善於控制秩序和應變。

我接手時,很多合資格的導賞員或因事忙,或興趣減退,已逐漸淡出,只餘下上述的十多位忠心分子仍經常帶團。「全方位遊」甚受市民歡迎,特別是弱勢社群團體。但導賞員不足,令很多團體不能獲接待。我感到很失望,於是在20088月再次招募。通告一出,反應出乎意料的熱烈,有超過150人報名,且絕大部分擁有高學歷。經過面試篩選、十多小時的培訓和考核,最終取錄了約三十名新導賞員。

有了這批新力軍,不單「全方位遊」可接待更多市民,連其他活動的義工人手也充裕得多。天文台每年三月都會選一個周末為開放日,接待過萬名市民。以往「天文台之友」的義工只會幫忙主持一個遊戲攤位和向市民介紹總部的樹木。2009年的開放日,因為多了近三十名受過訓練的導賞員,加上其他新招募的一般義工,可謂人強馬壯,於是斗膽建議,讓「全方位遊」導賞員協助介紹天文台的儀器和展覽廳的展品。這項工作因涉及專業知識,以往只由天文台的員工負責,但我認為導賞員亦可勝任。另外又增加幾位義工擔任「親善大使」,加強接待工作。結果2009年的開放日,破紀錄有六十多名義工參與,大大減輕了天文台職員的負擔。

其他活動例如一年一度的「山嶺活動安全推廣日」,基本上都靠義工主持遊戲攤位,無須天文台職員當值。200812月,天文台協辦「氣候在變化,我們要行動」展覽,一連十幾天由早到晚在中環展出,亦主要由義工值班。2010年天文台主持國際航空氣象會議,更徵用了多位義工幫忙接待外賓。義工的無償付出,為天文台節省不少人手。

2009年,天文台在「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中榮獲小部門組別的「精進服務獎」冠軍。在最後一輪評選時,有評審員問「天文台之友」是什麼組織?我說「天文台之友」不單讓我們可直接與市民溝通,它更是一項珍貴的人力資源;要是沒有這一隊熱心而無私奉獻的義工,天文台不可能舉辦那麼多公眾教育活動。

我常想,為什麼有那麼多市民有興趣做「天文台之友」義工,而且一做多年?是因為天文台幹得特別出色?不見得。以天文台的工作性質,恐怕被市民唾罵的次數遠多於被稱讚。我認為,義工們支持的是我們的理想 以科學保障大眾安全,建設美好社會,樹立世界模範」。當他們參與活動時,和天文台的職員穿起同一款T恤,一同接待市民,感覺就像天文台的一分子,為共同理想而工作。一年中總有一兩次聚會可與台長直接對話,閒話家常,表達意見,備受尊重。我在「企業傳訊部」任職短短三年,已跟多位義工成為好朋友,即使現已離職仍常與他們在facebook交談。歸屬感與認同感就在這種氛圍下一點一滴的建立起來。

很多政府部門都有義工隊伍,但成員都是自己的員工,像「天文台之友」這類以市民擔任義工的組織似乎不多。其實很多市民都熱切盼望有服務社會的機會。大多數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亦擁有崇高而獲大眾認同的理想。我深信,只要用心經營,XXX之友」必定可在其他部門及機構成功發展,讓潛藏在社會裏的龐大人力資源得以充分運用。

5 則留言:

  1. 真慚愧,我還不算是「活躍份子」吧。

    回覆刪除
  2. Dear Ta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dedication in bringing the wonders of weather forecasting work to the general public. As mentioned during our last gathering, may I suggest you write a few articles on the "psychology of weather forecasting" in your blog? One angle is the tendency of "over-forecasting" and "under-forecasting", and the impact of such practice on the risk percept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 I'm sure this will be a very interesting subject.

    Yours Sincerely,
    Eddy.
    P.S. I meant to write about this myself for over twenty years, but couldn't come round to doing it even more than three years after my retirement. Now I've found the perfect writer and the perfect platform for doing it! Please consider!

    回覆刪除
  3. Tai Sir, glad to see your "voice" here. You did great job in forma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FoXXX. No matter you are retired, doing something freely as you wished, this is your privileges that you are surely entitled. Keep update the blog and let it influence your followers.

    PK Simon

    回覆刪除
  4. 多謝大家的回應和鼓勵。我寫網誌是希望留下美好回憶和抒發感受,樂趣是最大目的。若能同時引起大家反思一些問題,那是額外收獲了。

    回覆刪除
  5. So nice to be here with all of you! Thanks Tai Sir!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