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檢視次數

2011年9月2日星期五

童韻雜憶(三)


陪伴我成長的還有電台節目和漫畫。回想起來,有點奇怪,為什麼那時候我們那麼清閒?除了看電視還可聽電台、看漫畫、踼波?看看現在的小學生,整天忙這忙那,他們的童年有什麼趣味?

我大概四、五歲懂得聽電台節目,家中的原子粒收音機,大得像個微波爐。最記得有商業電台的廣播劇「天羅地網」和至今仍在的「十八樓C座」。後來有了電視機,下午和晚上黃金時間都看電視,但深夜則不會錯過電台的鬼故節目,「秋燈夜雨」和「四人夜話」。幾兄弟圍在收音機旁,關了燈,蓋著被,又要怕,又要聽。雖然沒有畫面,但留給你更大的想像空間。聽到緊張處,哥哥往往突然「嘩」的一聲,心膽俱裂。當晚又不敢去厠所了。

打風時更刺激,電台每十五分鐘播放一次風暴消息,幾兄弟在地圖上不斷記錄颱風中心位置,深盼打中香港。鍾偉明先生沉厚的聲線,更映襯出窗外風雨交加的情景。後來有幸認識到鍾偉明先生,方知做播音員的辛酸。鍾大哥敬業樂業、謙謙君子之風,令人欽仰。

至於漫畫,當年叫公仔書,常看的有「老夫子」、「朱先生」、「13點」。老夫子的「水虎傳」最是精彩,確是香港漫畫的經典瑰寶。此外有武俠漫畫「千佛手」、搞笑版西遊記和三國(曹操在浴缸沖涼,士兵用望遠鏡偵察,還用很多現代武器)、兒童樂園等。我家附近有一家理髮店,叫「亞馬理髮」,縮在樓梯口,只有一個駝背的理髮匠,為了招徠生意,免費提供漫畫。母親常帶我們到那裡理髮。幾兄弟誰都不想第一個被料理,因為可多看一會兒漫畫。

後來黃玉郎出版「小流氓」,風靡一時。只是過於暴力,終至被禁。但黃玉郎腦筋靈活,不能出書便出報紙,「金報」、「生報」應運而生,且以彩色連載,更加吸引。那時的男孩個個要做王小虎,裂頭腳,毒龍鑽,誓要剿滅「一神二妖三煞星,四鬼五怪六騎士」。

早年參觀文化博物館,喜見久違了的童年漫畫,惜並不齊全。上網搜尋,亦不見有專賣香港舊漫畫的地方。這香港獨特的文化遺產,凋零散落,恐怕只能存留在我等老餅心中了。

1 則留言:

  1. I used to listen this famous radio programme 「十八樓C座」since 1980s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