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檢視次數

16359

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

我在天文台的日子 - 夜深…人未眠



N更,舒服更,攞命更。

究竟是舒服還是攞命?那要看天氣情況。要是天氣穩定,又沒有特別任務,的確可以翹起二郎腿,聽聽音樂,吃吃零食,無驚無險又到七點。

但若然天氣惡劣、有颱風要發Shipping Warning,或忽然來一個大地震,寧靜夜會立時變成噩夢夜

N更的好處是沒有「天氣會商」,而各項常規工作時間亦較為充裕。壞處是,除非已「掛波」或早已預計有暴雨發生,否則當值的SSO只會在家中候命(註一)。N更的預報員要承擔起監察天氣狀況、發出所有預測及一般天氣警告,和處理突發事件(如地震或輻射水平異常)的責任。因此,N更是最考驗預報員觀察能力、應變能力和對工作程序是否熟悉的一更。

幾年前的一個晚上,當N更。初時天氣尚算穩定,但西南氣流影響下,廣東沿岸地區有零星的驟雨。

凌晨三四點,雷達顯示沿岸地區及南海北部的驟雨逐漸增多,且在珠江口附近形成強雨帶。雨帶不斷增強,並逐漸靠近香港。本港境內亦有驟雨發展。各項指標顯示,香港很有機會出現暴雨,於是立即發出“Pre-Amber”,提示公眾及相關政府部門短期內香港可能受大雨影響。

不出半小時,香港部分地區已有大雨,雨區不斷擴大、整合、增強。立即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並打電話給當值SSO,商量是否需要發出「紅雨」。

當值SSO是個專業而謹慎的人,詳細詢問天氣情況 – 雷達怎樣?SWIRLS(註二)有什麼提示?雨量站數據又如何如何 ... 談了幾分鐘,眼見雨區又再增強,我只好打斷:「X Sir可否授權我自己決定是否出『紅雨』?」

他欣然答應。剛掛斷電話,最新的雷達圖像顯示雨區又增強了,SWIRLS亦確定「紅雨」的機會增加。立即以極速發出「紅色暴雨警告」。剛按下「發出」鍵,各個警示燈已陸續亮起。

「紅雨」一出,各方電話如雪片飛來 – 助理台長、其他政府部門、記者 …。正忙得七手八腳,忽然有人大喊:「好大雨呀!」回頭一望當值SSO回來了。

他隨即接手所有對外聯絡及傳媒查詢,我終於可以集中精神留意天氣變化和處理常規工作。兩人直忙到八點。M更的預報員回來時,雨勢己顯著減弱。電視台不停報導暴雨造成水浸、交通擠塞、市民狼狽上班…。

交了更,寫好當值日誌。離開天文台時疲憊不堪,但心情舒暢。抬頭一望,又是晴朗的一天。


註一:   九十年代初,SSO會在預報中心當值,但後來改為一般情況下在家中候命。
註二:   SWIRLS即「小渦旋」系統,是天文台用以預測短期降雨的主要工具。
註三:   事隔多年,上述經過已有些模糊,細節可能與事實有出入,但大體反映了當時情況,亦是N更預報員常有的經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