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檢視次數

2011年10月16日星期日

我在天文台的日子 – 預測求分數


預報員最高興的,莫過於發了一個準確的預測。但何謂準確?

天文台內部會為每個本港地區的天氣預測評分。若主要的預測不合格,預報員須作檢討及提交報告,並且由高級科學主任在每月的高級職員會議上交代。評分方法客觀而精細,先分別就天色、溫度、雨量、風力等評分,再整合為一總分。今天發出的預測,最遲後天就會計出分數。預報員就像天天考試,天天派成績表。

試問有誰願意拿見紅的成績表?更何況要被罰「留堂」寫報告?因此,預報員在擬定預測時不免會計計分數,怎樣寫才不致失分太多?有一位高級科學主任常說:「分數是不重要的。」我肅然起敬,但希望下次的檢討報告由他來寫。

以上說的是所謂「客觀驗證」。但自家給的分數人家未必認同,市民心中自有另一把尺。所以天文台每年進行兩次公眾意見調查,以了解市民認為天文台的預測有多準和整體服務水平如何。既是民意調查,自然跟特首民望一樣,很受近期發生的事情影響。2006年颱風「派比安」襲港,民間惡評如潮,結果是年十月的意見調查顯示市民對天文台的評分急跌(http://www.weather.gov.hk/wservice/POS/POS_c.htm)。

此外,個人的觀感很多時候跟全港普遍情況有落差。經常收到的投訴是點解咁大雨,你地都唔出『紅雨』?」其實可能全香港只有投訴人所在的細小位置有大雨。

多年前當值時收到投訴電話:「你地又話天晴,結果落場大雨,浸濕晒我的鹹魚,點做預測?!」

我立即查看雷達和雨量站數據,的確全香港天晴無雨;再仔細看,卻見有十多分鐘時間在流浮山附近曾出現甚小範圍的驟雨。這位曬鹹魚的朋友剛好住在流浮山。對絕大部分市民來說,我們的預測全對,但對他而言,我們的預測是「超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