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的變遷,在小部門也可窺見一二。
1992年加入天文台時尚是英治時代,公文書信全用英文,每月例會以至預報中心的「天氣會商」亦以英語進行。臨近九七,會議已改用廣東話,文書中亦逐漸加入中文。
我們常說「天氣無分國界」,因為影響香港的天氣系統往往來自遠方 – 颱風生於海洋,而冬季的寒冷空氣則多源於西伯利亞,經中國大陸進入本港。假如天文台沒有中國大陸的觀測資料,根本不可能準確知道來自北方的天氣系統(如冷鋒、低壓槽)何時抵達。因此,與內地氣象部門保持緊密合作非常重要。
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天文台已跟中國氣象局交流合作。九七之後,與內地的交往更趨頻繁,因而突顯了普通話的重要性。管理層於是千方百計推動同事學好普通話。預報中心當然不能倖免。不知是哪位台長/助理台長想出的「絕橋」,竟然下令用抽乒乓球的方法決定天氣會商的語言 – 逢星期一、三、五上午用英語,其餘則在開會前抽乒乓球,若抽到寫有「普」字的球,是次天氣會商便用普通話,否則用廣東話。
可以想像,這項德政為預報員平添不少壓力。預報員須在「天氣會商」中用大約十分鐘時間講解未來數天的天氣。對部份預報員來說,連續十分鐘都說普通話是一大挑戰。難怪他們抽到「普字球」時叫苦連天,開會如上戰場。
全台的專業同事都可出席天氣會商,無須事先報名。有一少撮同事不體諒高層的苦心,上到預報中心後知道要用普通話,竟然立刻掉頭走。
當然,絕大多數同事是好的、支持部門政策的,開會時都大膽發言,不放過練習普通話的機會。於是乎「貴」候風、預報「逃」、高壓「姐」、「野大氣損」不絕於耳(註)。預報員都非常用心聽取意見,但有時實在不知所云,唯有棄之不納。其他同事也還罷了,要是聽不懂台長/助理台長的意見,又不好意思問,心中不免惴惴不安。
有一位前任台長,在預報員講解天氣時突然從口袋拿出紙筆記錄。預報員心中滴咕:「難道我說錯了什麼?」怎料會後那位台長對她說:「你剛才有一個字讀錯了,普通話應該是 …」
註:即季候風、預報圖、高壓脊、熱帶氣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