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預報中心這個「木人巷」磨練了一年多,終於「下山」調到儀器部,過朝八晚五較正常的生活。怎料 …
「阿X,有興趣做電視嗎?」同事Y掛著溫柔的笑容問。我暗忖:「終於來了。」
Y負責電視天氣節目,手下有一隊天氣先生小姐,大半是科學主任,亦有幾位高級科學主任。當年天文台未有錄影室,主持節目的同事要放工後趕到海港城有線電視錄影,往往要做到晚上七點。雖然有津貼,但一來辛苦,二來大部分同事都不喜上鏡,因此舊人想走,新人卻抗拒加入。像我這些剛離開預報中心的,便成為Y的招募對象。
「你是不是想找替身?」我半開玩笑地說。Y自己也是天氣先生。
他立即認真承諾:「只要我一日還在天文台,我都會繼續做電視。」
我被他的真誠感動了,便答應試試。怎料不久Y離開天文台,轉任政務主任。
初次上鏡,頻頻NG。電視台不提供提示器(autocue),我要將幾分鐘的內容背熟然後流暢地讀出,同時要配合鏡頭和天氣圖像,整個過程不能剪接。有時說到最後兩句才吃一口螺絲,又得從頭來過。
做了幾年天氣先生,果然有粉絲。有一次到藥房買東西,老闆娘突然雙眼放光,叫道:「嘩!你不是天文台科學主任XXX麼?好榮幸見到你!」後來連鄉下的親戚都在電視上見到我,紛紛問我幾時回鄉玩玩,感覺像中了狀元。
管理層認為由科學主任主持天氣節目可更準確把信息帶給觀眾,又可提升部門形象,因此多年來積極向電視台爭取更多節目時段。九十年代中期,天文台有了自己的錄影室,三大電視台都在裏面裝置了搖控攝錄機,無須派員到場拍攝,主持人亦不用跑到不同的電視台,因而開拓了早晨天氣節目。科學主任早上六時左右便要到達天文台,先了解天氣情況,構思節目內容,再到錄影室開燈、開冷氣、製作圖像、與電視台溝通、開鏡 … 半小時內完成三間電視台的直播節目,全程一腳踢。錄影室內只有他一人,若有任何故障意外亦要靠自己隨機應變。曾經有懷孕女同事在主持節目期間突然暈倒,幸得電視台及時通知預報中心,大小平安。
由科學主任主持天氣節目,是否真的比電視台的天氣女郎好?我們有專業分析和獨家資訊,她們勝在樣貌和表演技巧,各有千秋。但最後還是看觀眾的喜好。有一次和妻子看天氣節目,主持人深入淺出,將複雜的天氣剖析得清楚細緻。我問妻子:「她做得怎樣?」她說:「這件衫顯得她很胖。」
Y是姓李的嗎? ^^
回覆刪除姓名不公開啦...:)
回覆刪除